盛夏時節,行走皖東大地,文明新風徐徐來,一個個風姿綽約的現代城鎮,一個個如花綻放的美麗鄉村,串聯出一幅幅山水田園的秀麗畫卷。
近年來,安徽省滁州市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不斷深化文明村鎮創建活動,在奔赴幸福文明新生活征程中,推動皖東大地廣大農村從“一處美”邁向“一片美”、從“環境美”邁向“生活美”、從“外在美”邁向“內涵美”。
“顏值”煥新
污水亂排、垃圾亂堆、雜草亂生,廢棄房屋多、廢舊豬圈多、簡易旱廁多,沒綠化、沒路燈、沒生機,曾經的蘇巷鎮陸郢組,是典型的“三亂三多三沒有”。 以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為突破口,村里成立了整治環境群眾理事會,不僅村莊面貌煥然一新,還利用房前屋后空地種植果樹、發展經濟林,改善村莊環境的同時也增加了村民收入?! ?/p>
南譙區大柳鎮以農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為主攻方向,以人居環境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為抓手,推動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
大柳鎮美麗鄉村建設后河道煥然一新。張春曉 攝
聚焦“路邊、村邊、院邊”三個薄弱環節,建立完善“門前三包”制、星級評比制等制度,調動群眾參與環境整治積極性;堅持以“清臟”和“治亂”并重,由“清臟”向“美化”轉變。
定遠縣拂曉鄉,探索“三變”治理新模式,充分激發群眾自治“新活力”。在廟孫村劉圩組人居環境整治過程中,群眾先后自行拆除無功能住宅、廢棄房屋、豬圈雞圈等,通過“村民黨小組+村民理事會”,讓基層治理新模式作用發揮越來越明顯。采取“群眾出一點、社會捐一點、政府補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開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小事不出理事會、大事不出村委會”,讓90%以上的矛盾糾紛在村民理事會得到妥善解決。
美麗的風景沿路皆是,干凈的村鎮隨處可見。村鎮環境的“蝶變”,讓美麗滁州散發出更加耀眼、更加迷人的魅力,讓生活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感受著可喜的變化。
“文明”風暖
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南譙區施集鎮以理論宣講為抓手,堅持“群眾在哪里,理論宣講就到哪里”,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引導群眾增強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農村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好風尚。
群眾口袋“鼓”起來了,精神也得“富”起來。全國文明村鎮天長市楊村鎮光華村基于農村廣播、基層網格、文明大講堂“三個載體”,通過線上線下多平臺廣泛宣傳移風易俗新風尚,充分發揮“一約一會一隊”(紅白喜事公約、紅白理事會、移風易俗志愿服務小分隊)的協調引導作用,讓移風易俗理念“聲”入人心。
光華村注重發揮紅白理事會的作用,修訂完善《村規民約》,將移風易俗要求融入其中;組織村民們參與志愿服務,發揚互幫互助傳統,助力移風易俗行動,安排志愿者上門開展移風易俗宣傳活動,教育引導群眾摒棄陳規陋習,簡化不必要不文明的環節,減少人情負擔。
鳳陽縣充分發揮村規民約在創新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引導村民從鄉村治理的“旁觀者”變為“當事人”。 “村規民約越接地氣、越容易理解。老百姓們就越歡迎、越容易接受?!兵P陽縣總鋪鎮黨委宣傳委員說,“在修訂村規民約過程中,我們貼近實際,也充分考慮到各村(社區)的自然歷史狀況、風俗習慣、文化傳承等情況,廣泛聽取民意、集中民智?!?/p>
蘇巷鎮陸郢組。胡萬里 攝
小伍說書、學文大鼓、倡導移風易俗、開展志愿服務……在南譙區章廣鎮,一場場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輪番上演,既提振了群眾昂揚向上的精氣神,造就了崇德向善的文明鄉風,也涌現出了一批批模范代表人物。
以家風帶民風,以民風助村風。一系列移風易俗活動,讓各村鎮好風尚煥發新光彩,持續釋放文明正能量,引導更多村民講文明、樹新風。
“振興”路闊
滁州市堅持以文明創建賦能鄉村振興,以點帶面持續深化文明村鎮創建,讓文明鄉風勁吹希望田野,讓文明之花開遍皖東大地,為鄉村全面振興注入強大文明力量。
南譙區章廣鎮以特色產業發展助力鄉風文明,夯實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大力招商引資培育特色產業,結合土地增減掛項目,流轉成片土地,引進一批新產業、新品種、新技術,孟洼村香菇產業園、元松村精品水果產業園、胡集村千畝精品苗木和葛根產業園等一批牽動性強的項目相繼落地見效。越來越有奔頭的日子,潛移默化中改變了村民觀念。目前,章廣鎮及下轄的1個社區及10個村均進行了人居環境整治,村容村貌靚了,村民生活質量升了,群眾幸福指數高了。
章廣鎮孟洼村香菇基地。滁州市南譙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全國文明村鎮明光市澗溪鎮魯山村打造侯胡郢鄉土人才培訓中心,抓實鄉土人才培育,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實踐本領的鄉土人才隊伍,激活人才“動力引擎”,為鄉村振興引才聚智。同時,結合農村黨員干部隊伍工作實際,開設專業技能培訓班,個性化提升村干部帶領農村發展、實現鄉村振興的本領?! ?/p>
魯山村以“村企聯建”為抓手,打造“百果園、花世界、兩用林”等特色村莊經濟,塑造“微田園、生態化”村莊布局,實現村集體經濟持續上升。
美在環境、更美在人心。在滁州,各個村鎮正打好鄉風文明建設“組合拳”,既要“面子”,更注重“里子”,著力培育鄉村文明新風尚,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提供強大思想引領和精神動力。(供稿:安徽省文明辦 滁州日報 記者張開興 通訊員高俊君)